跳至主要内容

介紹 The Oxford Notes Method:提高做筆記的效率與使用率

· 閱讀時間約 25 分鐘
Lin Nine

前言

在盡情享受閱讀完全不做筆記,以及全部內容都做筆記兩個極端中間,可以用Jamie Miles提出的The Oxford Notes Method1 來做筆記,其中又分成兩個方法,第一個是Jump Note:它是大部分情境都能使用的筆記法,幫助記錄大方向內容,讓你能夠快速紀錄完跳回去當下重要的時刻。第二個是HQ&A Note:它用來深入分析,以及透過重新思考和詮釋,來加深對該議題的理解與印象。

intro of this note method

設計理念

這套筆記法有幾個設計原則,是作者所希望讀者事先了解,這裡我用個人理解之後重新詮釋了這些原則,更詳盡的請參考看原文

  • 全部內容都劃線,就等於什麼都沒有劃線。要取捨想記錄的重點。
  • 記錄下來的筆記需要時間發酵才能激盪出新的想法,我們希望筆記能夠長存,久到與其他筆記產生交互作用。
  • 筆記應該要紀錄對你來說重要的事情。
  • 筆記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想法,透過別人觀點中的重點來達成這個目標
  • 這套方法是泛用於各式內容,演講、閱讀、聽podcast或者看影片都能夠使用。
  • 記錄下來的筆記在未來需要的時候要能夠快速派上用場。

Jump Note

適用課堂中、聽podcast、會議中等不太能夠中斷的場景,當然其他場合例如一個人看書也可以使用。它的精華就是花相對少的精力把重點摘要記錄下來,讓你能夠快速的跳回去重要的場合,如果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或者整理可以套用HQ&A Note

會使用到以下幾個元素:

  • 🟨 劃線重點:記下原文中有感的部分
  • 🟩 索引資訊:頁碼或者是時間軸資訊,方便未來快速查找或者分享
  • 🟦 關鍵點:類似HQ&A的步驟,把文章中幾段話關鍵用自己的話表達
  • ⬛️ 連接線:把相關的概念連結在一起
  • 叢集:記錄下來的概念應該可以一群一群的聚集起來
  • 🟪 方框強調:利用框框來強調,它非常吸引注意力,要謹慎使用
備註

作者非常推薦使用紙筆的方式做筆記,但我個人非常的排斥。

HQ&A Note

主要的功能幫助仔細思考,實行步驟是先找到有感的段落畫上重點,接著思考如果這個段落是某個問題的答案,那麼問題會是什麼?最後一步是針對上一步的問題寫出自己的答案。因為這個步驟會比單純畫線還要吃力,可以有效的讓你選則是否要寫成筆記。複習HQ&A筆記的步驟跟做筆記的步驟不同,先看問題,再想想答案是什麼,如果需要可以搭配當初畫線的重點,額外搭配間歇性複習法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。
還有其他的技巧可以做出更好的HQ&A筆記:透過Up, Down & Cross三個不同的視角來做筆記。作者舉例問題是核能,所謂的Up就是指從更高面向去看這個主題,以這個例子來說就是能源議題;Down是更深入細節,就像是探討核融合與核分裂;Cross則是同一個層級相似的主題,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太陽能。

實際練習

這邊我以《如何做出偉大的成就》2 這一篇文章來練習

Jump Note

Jump note for "How to do great work"
  • 做出偉大成就的因子大概有:能力、興趣、努力與運氣。運氣是我們無法掌握,而努力是必備的,能夠討論的就是能力與興趣。
  • 作者謙虛的整理了他認為重要的一些觀念以及心法,做出偉大的成就的途徑不只有下面提及的這些,但這些是他所能呈現給大家的內容。
    • 🟨 做偉大的成就有眾多方式,還有更多方法尚未被發掘。
  • 以下的指南是希望提供努力之外,有其他的因素可以掌握。預設你有著巨大野心
  • 🟪 四個步驟:
    • 1️⃣ 選一個領域
      • 🟨 你只需要找出你有才能且懷抱興趣的事情。
      • 🟦 但是找到領域這件事情說起來很困難,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嘗試。
        • 🟨 想找出自己要做什麼這件事,你得靠自己。
        • 🟦 所謂的多嘗試指的是多做一些事情、多遇到一些人、多看一些書以及多問一些問題
        • 🟨 當你試圖找出要做什麼工作時,許多力量會讓你迷失。例如矯揉造作、追求流行、恐懼、錢、政治考量、其他人的願望或精妙的詐欺等。但只要你始終堅持做你真的覺得有趣的,你就免受那些傷害。當你有興趣,你就不會迷路。
        • 🟨 「找自己要做什麼」這件事本身是例外。這通常被視為是一種搜尋,但最理想上它是一種創造。最好的狀況是你在探索的過程中,創造了新的領域
        • 🟨 多產(prolific)也被低估了。你嘗試的事物越多,發現新東西的機率就越高。但記得,試很多東西就代表很多嘗試會失敗。
      • 🟨 培養自己開啟計畫(project)的習慣。不要讓別人為你定義什麼叫工作。如果你真的有一天做出偉大的成就,它很可能是出自於你自己的計畫。它有可能是某個大計畫中的一部份,但你會是核心的推手。
      • 🟦 好奇心是很重要的一個因子,它會推著你前進,文章後面又會提到好奇心,它跟原創性密不可分
      • 🟨 選擇領域的原創性比解決問題的原創性更重要,這是決定整個比賽的關鍵
    • 2️⃣ 學習知識到足以抵達領域的前沿
    • 3️⃣ 留意其中的缺口
      • 🟦 知識前沿是破碎的,當你靠的足夠近時,你就有機會發現這些缺口
    • 4️⃣ 探索有潛力的缺口
    • 🟨 最有力的三個動機則是好奇、喜悅與想要讓他人印象深刻。
  • 🟨 正確的策略是不要計畫太多。在每一個階段都做你覺得最有趣,以及會為未來開闢最多可能性的事情。
  • 🟦 開始著手工作也有小技巧,在這個時候可以欺騙自己:「我只檢查一下專案進度」,用來突破啟動門檻。
    • 年輕人的無知也是一個優勢,因為無知會讓人過於樂觀,這樣也有助於開啟專案
    • 開始做就要盡可能完成,很多最棒的成果都是在結尾出現
      • 跟每天累積成果也有關係,不要低估累積的效果:
        • 🟨 那些做出偉大成就的人每天做到的不多。他們會完成一些事情,而不是什麼都沒有。
    • 根據「日常啟動」與「專案啟動」就會有對應的兩種拖延:日常拖延與專案拖延。
      • 🟨 要克服拖延,你需要不時反思:我是不是在做我最想要做的事?
      • 🟦 這邊其實跟正向專注力,提到的每日目標練習相似,你在做的事情如果跟你的目標不一致,那麼你就不是在朝你的理想前進。
        • 🟨 試著問自己:若要你從「嚴肅」的工作中抽身休息一下,做一些只因有趣而想做的事情,你會做什麼?答案大概會比你想像中的更重要。
          • 這段是在講有時候我們選擇做什麼事情太過保守,因此利用這個方式來檢視一下有沒有什麼可以調整的地方
  • 🟦 在指數成長這一段,我覺得更適當的描述是需要搭配鄧寧-克魯格效應3
  • 🟨 讓你的意識稍微流浪一下,你往往能解決那些正面無法解決的問題。
    • 前提是你平日需要非常努力的工作,這樣才能在非工作時段,透過潛意識找出無法解決問題的答案。
  • 🟨 因為你若不力求最好,則你連好都達不到。
    • 只追求一般的好,野心不足,而且標準也很模糊
    • 有一套方法是做一百年後人們仍然關係的,因為那比較可能是真的好的事情
  • 🟨 積極的承認你可能錯了。一旦你承認你可能弄錯你就自由了。否則你必須一直承擔著錯誤。
    • 聯想到提到的Minerva 的第三課:科學下的謙卑中提到的,對科學研究的態度,要有實驗的精神,對真理保持者謙虛,人都會犯錯,可以承認你不知道你不懂,再努力去想明白。
  • 🟨 若你想要真的發現新東西,更好的方法是冒險分享你的點子。
    • 這點跟打造第二大腦裡面說的「儘早尋求他人回饋」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尋求回饋之後,才有辦法進入下一個階段的迭代開發
  • 🟦 偉大的成果通常是他人工作的墊腳石,因此如果你要開發一個強大的工具,盡量不要為它設下太多限制。
  • 🟪 原創性
    • 🟦 在完成上面所提到的第2️⃣步驟(抵達知識前沿)之後,要看到新的想法的能力就被稱之為原創性
    • 🟨 原創性不是一套流程,而是腦袋的一種習慣
      • 不是努力思考出具有原創性的想法,而是要思考或是創作具有困難度的問題來產生原創性想法
      • 🟨 談論或寫下你有興趣的東西,是創造新想法的好方法。當你試著把想法化成字,一個缺角的想法會像吸塵器一樣創造一個真空,吸引它從你身上流出。有一種思考只能透過寫作完成。
        • 這也是寫作的力量之一
      • 改變環境(去散個步、小旅行散心都不錯)偶爾可以產生新點子
      • 或者是換個領域,透過不同領域的類比來產生新想法
        • 但是不要把精力分散太平均,應該要對少數領域保有專業的好奇,其他領域則是閒暇的好奇。
        • 🟨 最強大的一種抄襲,是從一個領域抄襲到另一個領域
          • 偶爾會出現這樣的狀況,當發生的時候,人們就能夠從看似遙遠的領域獲得靈感
    • 🟪 好奇心是個關鍵,貫穿四個步驟
      • 🟨 好奇心能夠餵養原創性,好奇心本身也是一種原創性
      • 🟨 光有好奇心不夠,而且你也無法指揮好奇心。但你可以培養它,然後讓它驅動你。
  • 心智模型4
    • 🟨 我們透過模型(model)看世界,模型既幫助我們也會限制我們。當你修正一個錯誤的模型,新的點子就變得明顯。
    • 作者提供方法來讓我們找到錯誤的模型:
      • 比其他人更嚴格的去檢視
      • 願意打破規則
        • 享受打破規則的人:打破規則令他們興奮,提供額外的動力
        • 忽視規則的人:外行人或新人,對既定觀念的無知使他們能夠獨立思考
  • 🟪 問題的重要
    • 新想法是答案,但產生洞見以及新想法往往是來自於對於某個問題的執著
    • 🟨 偉大的成就經常來自重溫一個你在多年前 — 甚至在童年時 — 就注意到的問題,而你從未停止思考。
    • 這個概念跟費曼的最愛十二道難題5 很像:透過心中保有的問題清單來看待各種事物,用這些問題來檢視新的技術以及新的論點
  • 迭代/持續交付
    • 🟨 要怎麼從做小東西,達到偉大的成就?做迭代的版本(successive versions)。偉大的事物幾乎總是透過迭代的版本完成。你先做一個小的,然後發展,最終版本會比你計畫過的任何東西都更精巧,也更有野心。
    • 這個跟CODE法:Express當中提到的概念很像,把你的東西說給別人聽,獲取回饋再進入吸引一個版本
  • 🟨 若你沒有偶爾失敗,代表你大概太保守了
    • 🟨 即便一個計畫以失敗告終,仍可能有價值。在做事的過程中,你穿越了很少人經歷之處,遇到了很少人會問的問題。嘗試一個稍微困難的事情,大概是獲得好問題的最好方法。
    • 害怕失敗可能就是太過保守,多嘗試就會多失敗,趁還能夠經得起失敗要勇於嘗試
    • 🟨 你可以為自己打預防針,明確的視挫折為過程之一。畢竟要解決困難的問題,總是會有倒退的時候。
    • 🟨 別讓挫折讓你慌張,使你倒退到超出必要程度。推論:永不放棄根節點。
      • 就像是深度優先搜尋DFS,當其中一個節點走到底之後(就像碰到困難)可以先倒退到上一個還沒有走完的節點,但永遠不要放棄根節點
  • 🟦 學習應該是主動的,而我們大部分人所受的基本教育都偏向被動式的。學校提供你教材與考題範圍,而真實世界則是相反,你要自己找出要學什麼,以及許多問題還沒有被解答。
    • 🟨 但上課與考試其實都不是學習的本質;它們只是學校設計的方式的產物。
    • 🟨 在學校裡,他們給你問題,而且幾乎總是用你目前學到的內容就能解答。在真實世界你必須找出問題是什麼,而且常常根本沒有解答。
  • 🟦 學會分辨自己目前的狀態也很重要,前進的過程中常常會感到痛苦,但如果過於痛苦反而會傷害到自己
    • 🟨 因此學著分辨好痛苦與壞痛苦。好痛苦代表努力;壞痛苦代表受傷。
  • 你花時間相處的人也很大程度的影響你的士氣,因此要選對伴侶/朋友。
    • 除了士氣以外,還要注意自己的生理健康,良好的身體狀況可以避免你需要分神照顧自己。
  • 🟨 你要問的不是這項工作有多麼有聲望,而是能將之做得多好。
    • 你尊敬的人的評價是一種訊號,而名聲是一大群你不一定知道是誰的人所給的,那叫做雜訊
    • 一項工作的聲望是落後指標,是你做完某事而來的,千萬不要弄錯重點
  • 競爭唯一的好處是讓你更努力,而不要被競爭對手替你做任何事情(牽著鼻子走),你該追尋的是「好奇心」

HQ&A Note

HQ&A note for "How to do great work"

Question: Paul Graham認為除了努力與運氣之外,可以按照哪四個步驟做出偉大的成就?

Answer:

  1. 選擇一個領域
  2. 學習足夠的知識抵達該領域的前沿
  3. 留意有潛力的知識缺口
  4. 探索知識缺口

Question: 什麼是原創性

Answer: 在完成學習足夠的知識抵達該領域的前沿(做出偉大成就中4步驟的第2️步驟)之後,要看到新的想法的能力就被稱之為原創性


Question: 怎麼樣找出「你有才能且有興趣」的事情?

Answer: 這件事情只能靠你自己。最好的策略就是多嘗試:多看一些書、多遇到一些人、多問一些問題,當你嘗試越多你就越有機會找到答案。


Question: Paul Graham認為驅使人們做出偉大的成果的動機有哪些?

Answer: 好奇、喜悅與想要讓他人印象深刻。三者能夠結合的話會產生最大的效果。
而Paul Graham認為好奇心是貫穿「做出偉大成就」的四個步驟,你無法驅使好奇心,但是你可以培養它並且讓它驅動你前進。

結論

涵蓋範圍廣的Jump Note適合快思,像是T字的一橫;HQ&A Note適合慢想,深入主題像是T字的那一豎。結合兩者就像是T字,比較好的策略是像寫T一樣,先求廣度、再追求深度,這樣就可以達到理想的時間效率。
所有情境可以想像成一個倒三角型,在最上層是輕鬆享受的時刻,不做任何筆記,而中間層透過用Jump Note來做筆記,當需要深入研究再根據做好的Jump Note當中的基礎來進行HQ&A Note
做筆記是滿容易的一件事情,隨便在紙上或手機記事本寫下幾個字即可,但是做出能夠讓未來自己很好利用的筆記不容易。我覺得這是一套設計概念很好,結合之前看的打造第二大腦可以得到很多新的想法,我有把這個方法整合進自己的筆記法。

Reference

Footnotes

  1. 原文連結

  2. How to do great work - Paul Graham原文,這邊以周欽華翻譯的版本來做筆記

  3. Dunning-Kruger effect:是一種認知偏差,主要分成四個階段
    第一個階段是新手高估自己能力,自信心高過能力的階段
    第二個階段到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階段,自信心崩潰
    第三個階段則是知識累積跟自信同步增長期
    最後一個階段是到了大師階段,不知道自己知道
    參考

  4. 心智模型是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認知架構,目的是簡化複雜事物,讓我們更迅速地掌握情況並採取行動,進一步合理化世界萬物的運行。
    參考

  5. 知名物理學家理查費曼(Richard Feynman)所提出的一個方法,心中常駐12個開放式難題,每當有新的想法或者新的研究時,就拿來驗證這十二道題目。這個方式讓他對許多領域都保有好奇心,也可以從意想不到的地方獲取靈感。